本报记者 陈佳岚 广州报道
3月31日,据多家媒体报道,人形机器人领域知名独角兽企业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闼机器人”)正陷入危机。
据媒体报道,达闼机器人位于广州黄埔区知识城凤桐横街4号的分公司大门紧闭,杳无人影,紧靠玻璃门内侧的一棵发财树还落了一地枯叶。该媒体报道还提及,该栋大楼是达闼买下而非租赁,但目前水电费已停缴。有员工称该栋大楼将会被回收拍卖,但这点未得到知识城方面证实。
3月31日,一位在广州的固定资产回收、土地回收商向《中国经营报》记者提及,达闼公司人员3月30日还在与其洽谈卖地、卖楼意向合作,而3月31日,达闼方面已经无法联系上了。
“空置招租几个月了”
根据上述回收商描述,达闼意向售卖的标的位于广州市黄埔区凤桐横街4号广州知识城广场B2,交易标的所在广州知识城广场东面为奥飞文创中心,南面为永九快速路,西面为知识三路,北面为创新大道,其附近有广州国际创新驱动中心、知识大厦、人才大厦、广州绿地城等商业办公楼。
记者在小红书平台上搜索发现,还有房地产销售代理放出了达闼位于上海的人工智能创新产业基地的招租。该房地产销售代理表示,基地业主是金地集团,当时租给达闼,现在达闼退出来了是空置招租状态,该招租已经放出来有好几个月了。
对此,《中国经营报》记者也就达闼公司被曝相关情况通过微信方式试图联系采访达闼科技创始人兼CEO黄晓庆,但截至发稿,未获得回复。
不过,4月1日,黄晓庆通过达闼微信公众号平台发文称:“公司是全球云端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开拓者,尽管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挑战,但始终会以技术创新为锚点,坚守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初心,在行业寒冬中稳步前行。”
黄晓庆透露,目前,公司推出全球首款58关节人形机器人Ginger2.0,已斩获数千万元订单;国内首创的68关节双足人形机器人研发进展顺利,预计2025年年底进入试商用阶段。与此同时,公司自主研发的“海睿云端大脑”已经完成DeepSeek深度融合,实现机器人全场景智能化升级,进一步巩固技术领先地位。
达闼机器人的背景并不俗。
公开资料显示,达闼机器人成立于2015年,由通信领域资深专家黄晓庆创立,公司以 “云端大脑+5G网络+终端身体” 为技术路线,在医疗、教育、智慧城市等场景实现商业化应用,并在2023年获科技部批复建设 “云端机器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黄晓庆还因此获得了上海 “白玉兰纪念奖” 殊荣。
截至目前,达闼机器人已完成5轮融资,在A轮、B轮与B+轮融资额均达到或超过1亿美元,投资方包括软银中国资本、启明星辰、深创投、中关村发展集团、金地集团、富士康等。累计融资超54亿元,专利申请量超2000项,已授权专利超过1000项。
IT桔子发布的《中国机器人行业独角兽名单》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国内在榜的机器人独角兽共有14家,达闼机器人以30.77亿美元(约合223亿元人民币)的估值,位居14家人形机器人独角兽榜首。
多次谋求上市未成功 资金链现紧张迹象
达闼机器人也曾多次谋求上市,但均未成功,2019年7月,达闼机器人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招股书,计划赴美上市融资5亿美元,但因美国商务部的技术限制令以及自身盈利能力不足等问题,上市计划搁浅。2023年,达闼科技又计划在香港上市,募资最多5亿美元,并与中金公司、海通国际等洽商IPO事宜,但因技术商业化进度不达标,南京产业基金暂缓审批,港股上市计划也未能实现。
然而,据报道,自2024年年初起,达闼机器人陆续出现欠薪、裁员现象。有员工透露,公司采取 “万元以上工资折半发放”这些临时方案拖延支付,最终演变为全面停薪、停缴社保,部分员工被迫签署分期支付协议却分文未获。
而达闼机器人资金链紧张或早已有了迹象。
天眼查数据显示,达闼机器人公司自2024年7月30日起,就陆续有股权被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冻结。公司从2025年2月25日至3月26日,连续被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新增六起执行案,被执行总金额达3530.09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3月17日,达闼机器人还与厦门松霖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松霖机器人是A股上市公司松霖科技(603992.SH)旗下专注于机器人业务的全资子公司。当时,达闼机器人副总裁杨光华、松霖机器人负责人韩锋钢等还共同出席了此次签约仪式。
2025年,随着宇树机器人在春晚上的一曲秧歌舞,国内人形机器人赛道持续升温,可以说已然成为热门赛道,但机器人赛道的火爆背后也值得反思。
2月27日,高盛发布了一份调研报告提及,春节后对宇树进行了调研,宇树硬件表现稳健,但人形机器人技术拐点仍不明朗,距离真正“上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继高盛看空机器人之后,3月28日,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也公开给人形机器人“泼起了冷水”。朱啸虎表示,因“商业化不清晰,共识度高度集中”,正批量退出对人形机器人的投资。在朱啸虎看来,人形机器人企业面临着两大棘手难题:其一,技术成本居高不下,单台机器人售价高达数十万元,远远超出了实际应用场景的付费意愿;其二,落地场景模糊不清,许多企业声称的客户需求,更像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并非真实存在。目前,人形机器人的主要客户集中在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央企,但在朱啸虎眼中,这些客户并不能构成理想的可持续商业化模式。
“达闼是国内唯一获科技部‘云端机器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认定的企业,也是国内唯一被美国‘实体清单’制裁的机器人企业。”黄晓庆在发文中坦言了2024年,公司面临了全球科创融资环境趋紧及美元资本撤离的压力,但公司已启动战略调整,进行了聚焦核心领域(集中资源聚焦人形机器人研发,深耕智能制造、银发经济、商务服务三大场景,加速机器人规模化商用落地)、优化运营效能(通过组织架构调整与资源整合,提升研发与交付效率,确保核心项目持续推进)、夯实经营底盘(2024年实现营收约6亿元,2025年待签约及新签订单金额达2亿—3亿元,业务基本面保持稳健)等动作。
黄晓庆称,达闼是中国科技创新的民营力量的一个缩影,科创的发展需要全行业支持和呵护,尤其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这个“0—1的产业”希望能够引起行业共振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