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蓝信封行动

文|家慧
编辑|林爱琦
图|申雷翼

我的职业选择始于2016年,那时物联网还是一个新兴概念。通过杂志,我偶然了解到这个领域,被它的未来潜力深深吸引。于是,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物联网专业,并一路走到今天的智能汽车行业。我的工作聚焦于汽车通信技术,尤其是下一代智能汽车的技术方案。这个领域变化极快,从蓝海到红海,几乎是一夜之间。我的任务是为汽车设计更高效的通信系统,确保车辆之间的信息传递无缝衔接。这份工作让我意识到,技术不仅仅是冰冷的代码,它背后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期待。我始终认为技术是工具,但它的价值在于如何改变生活。然而,职业的成就感并未完全填补我内心的空缺。我曾在初中时经历过校园暴力,那段经历让我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格外敏感。于是我特别希望参与一些有关于支持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活动,分享我的成长经验或者给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支持。
2023年,我通过公司了解到蓝信封项目,决定成为一名志愿者,与乡村的孩子展开书信交流。我最初的期望很简单:通过书信,帮助这些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孩子疏解情感压力。然而,现实远比我想象的复杂。弟弟的回信总是简短而流水化,内容局限于日常生活,缺乏深度的情感表达。他性格内向,似乎对表达内心有着天然的抗拒。在一次回信中,他写道:“今天上了数学课,老师讲的内容有点难,但我还是听懂了。”这样的文字让我感到有些失落,也让我意识到,他的情感表达受限,可能与其家庭环境有关。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与外祖父母沟通不畅,导致他逐渐封闭自己。 我试图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来打开他的心扉。我告诉他,我初中时也曾经历过校园暴力,那段经历让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内心的恐惧。然而,弟弟的回应依然平淡:“谢谢你的分享,我会努力的。” 这种沟通的困境让我感到挫败,但也让我更加坚定。我意识到,仅靠书信交流,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孩子的心理状态。他的问题需要长期的心理引导和支持,而我能做的,只是为他打开一扇窗,让他看到外面的世界。

在与通信弟弟的通信中,我逐渐发现,职业与公益并非割裂的。我的技术背景让我能够用逻辑和理性去分析问题,而公益经历则让我重新审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 在智能汽车行业,我每天面对的是冰冷的代码和复杂的电路,但在书信中,我面对的却是一个真实的孩子,他的沉默、他的困惑、他的成长,都让我感受到生命的温度。我意识到,真正的成长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内心的丰盈。每一封信,都是一次心灵的对话,这些文字会慢慢留在孩子心里,在未来某些时候生根发芽,发挥出属于孩子自己的力量。
也很欢迎,同为蓝信封志愿者的你,一起来分享自己的专业、职业故事,为孩子提供更多元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
公益不是一个人做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做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