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蒙蒙亮,镇海招宝山老城内,一家裁缝店的灯已经亮了。
“咔嗒、咔嗒……”缝纫机的声音不紧不慢,像是在和过去的岁月倾诉。量尺、画线、裁剪……71岁裁缝贺兴岳的动作如行云流水。

老贺正在店里做衣服。图片均为章天璐、沈孙晖摄
店里坐着几位老街坊,彼此聊得正欢。老贺不时搭上两句话,手里的活却一点没耽误。个把钟头,一件成衣便“出炉”了。
“贺师傅手艺没得挑,功夫细,衣服版型正,十几年了我就认定他。”一位老主顾摸着刚完工的定制大褂,赞不绝口。
“贺师傅,您看这件新款衣服能做不?”一名年轻人举着手机图片,凑过来咨询。老贺推推老花镜,眯着眼在手机屏幕和布料间来回比对后,语气笃定地说,“放心,我做得比它还要精细!”
这份“精细”,老贺捏在指尖已半个多世纪。“心要静,手要细!量体差一分,衣服就会‘跑偏’。”说起做衣服的门道,他的眼神顿时亮了。

老贺正在量尺寸。
时针拨回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贺兴岳出生于镇海贵驷的乡下。他打小身板单薄,母亲心疼他:“干农活怕你吃不消,学裁缝正合适。”
19岁时,贺兴岳拜了同乡裁缝为师,从此与针头线脑、布料尺子结了缘。
有一次教训,老贺至今记忆犹新——
学艺第三年时,他一不留神,一刀下去剪坏了顾客的灯芯绒料子,“那天晚上,我跑遍市场,找到一模一样的料子,赔给人家。”
这次失误,一直像刺一样,扎在老贺的心头,后来,他对自己的要求近乎严苛,再也没犯过这样的错误。

老贺与针头线脑结下一生之缘。
就凭这份对手艺的较真和敬畏,从老贺手里出去的衣服,几乎不用返工再改。好名声,就在密密的针脚里一点点积攒起来,并传开了。
那时,裁缝行当大多是女工,贺兴岳却凭着那股子钻劲冒了尖,进了服装厂。“白天在厂里干,晚上回家接点私活,熬到深更半夜是常事。”虽然辛苦,但他越干越有劲,“感觉布料在手里‘活’了过来,很有成就感。”
就是在厂里,老贺遇见了相伴一生的妻子邱秀娥。1999年,这对夫妻在招宝山老城扎下根,开了自己的裁缝店。

老贺正在熨衣服。
时代变了,商场里衣服琳琅满目,网购成衣手机点点就到手,传统的裁缝铺越来越冷清。但老贺愣是守到了今天。
“女儿总劝我们退休,钱也够用了。但老主顾信得过我,我也闲不住啊。”老贺道出了两个“信任”的小故事——
一位定居日本的老主顾,每年回国,必定会专程来他这里,一口气带走几十件定制的衣服;另一位客人搬去外地,也愿意为这份独一无二的“精细”,跨城来找他定制衣服。
常有顾客开玩笑说:“贺师傅,趁您没退休,多给我做几件衣服,等您不做了,我好留着慢慢穿。”但玩笑的背后,是比金子还贵重的认可。

老式缝纫机。
当被问到打算啥时候退休时,老贺咧嘴一笑:“先定个‘小目标’,做到80岁!”
这个“小目标”于老贺而言,有另一重含义——一生一艺!
记者 沈孙晖
编辑 张颖
#宁波头条##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