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2025国际中文论坛在京举办 建言“汉字+非遗”融合发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0:00:00    

  4月21日,由北京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心、国声智库、中央财经大学中外经济比较研究中心、陕西文物保护专修学院联合主办的2025国际中文论坛在京举办。论坛以“创新国际中文教育 传承发展汉字文化”为主题,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围绕“联合国中文日”(“国际中文日”)、人工智能与国际中文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中文国际人才培养、新型智库与国际传播等议题展开交流研讨,旨在传承弘扬仓颉文化和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为推动汉语言文字事业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牢筑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根基贡献智慧与力量。

  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加强中文国际交流合作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强调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倡导不同文明间的平等对话与互学互鉴,而中文国际交流合作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论坛开幕式上,多位专家指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语言作为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增进理解的桥梁、传递文化价值观的媒介。中外智库表示:“中文不仅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活化石’,中文的国际传播有助于全球对东方智慧的认知。”

  作为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之一,中文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明积淀,还在促进多边对话、推动文明互鉴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桥梁作用。2010年,联合国全球传播部将“联合国中文日”定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之谷雨,以纪念“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造字的伟大贡献。会议认为,“联合国中文日”的设立,正是基于“语言多样性是文明多样性的基础”这一共识,通过纪念仓颉造字与谷雨节气,将汉字的历史底蕴与中华农耕文明的智慧相结合,向世界传递“天人合一” “和而不同”的东方哲学。

  过去15年来,纽约联合国总部及其他一些联合国机构都会在中文日前后,推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中文推广活动,扩大中文的国际影响力,彰显中文和中国文化的魅力。今年,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携手联合国中国书会、中文语言教学组及联合国中文处,于4月15日至25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隆重推出以“诗意中国,浪漫风华”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之美,展现汉语的独特魅力与当代价值。并从中华文化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力量与灵感,在面对全球性挑战与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汇聚文化力量,激发共同愿景。

  与会专家表示,中文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智慧,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重要公共文化产品,支持服务国际社会开展好中文教育是中国作为母语国的责任。“联合国中文日”为各国民众搭建了一个周期性、仪式化体验和亲近中文的平台,我们应以庆祝“联合国中文日”为契机,以推动汉字文化全球传播为纽带,与国际社会友好合作,围绕中文国际交流合作加强规划设计、创新活动形式、深化教育合作、拓展产业协同、强化数字化传播、支持青年人才交流等,共同致力于加快汉字国际化进程,提高中国文化的海外影响力、感染力和认同力。

  例如,由中国倡议发起、国际社会共同参与的语言文化交流活动“国际中文日”,目前已连续举办五届。5年来,全球160多个国家的1000多家教育文化机构参与,共举办各类活动5000多场次,超过3亿人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与这场语言文化盛宴。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盟总部、中国驻外使领馆、孔子学院等海外中文教育机构、中外学校等陆续举办丰富多彩的中文日活动,向全球中文学习者、中国文化爱好者展现中国语言文化之美,赋能中文国际交流合作和推广传播。

  创新国际中文教育,推动“汉字+非遗”融合发展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中文的世界性、通用性在不断增强,全球“中文热”持续升温。中国教育部2024年9月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已有85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国际中文学习者和使用者累计超过2亿人。195个国家和地区留学生来华求学,其中学历生比例超过60%。此外,据统计,世界各地开设中文课程的各类学校及培训机构共8万多所,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3000万人。

  4月18日,在2025年“国际中文日”启动仪式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岩表示,中国愿与各国一道,加强政策沟通、深化科技赋能、丰富中文应用,为广大海外中文学习者提供便捷友好的优质服务,为推动中外语言互通、理解互信、文明互鉴作出新的贡献。据中国教育部不久前介绍,中国目前已建成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的全球中文学习平台,用户超1600万人,覆盖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文学习联盟云服务平台提供3万门在线课程,与中外1600多家机构合作,推动实现中文人人、时时、处处可学可用、易学易用。

  会议指出,中文在全球日益广泛的应用,形成了巨大的中文人才缺口,进一步创造了更多的中文学习需求。应创新国际中文教育模式,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语言+文化+人才+技能”的复合培养模式。近年来,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走出去”成为一种潮流,中国已在海外19个国家设立26家中文工坊,开设经贸、旅游、高铁、电子商务、物流等职业领域特色课程,使中文学习不仅是语言的提升,同时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实用工具,为“一带一路”产业合作培养了大量既掌握中文又具备产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国声智库执行主任、中央财经大学中外经济比较研究中心副主任徐蕴峰在会上指出,汉字的国际化推广不仅是语言传播,更是文化价值观的输出。中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的文化基因,与汉字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非遗”的融合发展,既能增强汉字推广的文化厚度,又能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国际化传播载体。他建议将中国非遗内容(如二十四节气、戏曲艺术、传统手工艺、传统节庆活动等)引入国际中文教学,通过“汉字—技艺—价值”的三重联动,打造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超级符号”,为全球文明对话提供更具包容性和创新性的中国方案。此外,国声智库今年将持续开展《文明之光》讲坛项目,邀请海内外顶尖学者,立足当代世界文明发展需求,进行跨学科、跨地域的深层次文明对话,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的智力支持,在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彰显中国智慧。

  例如,在仓颉的故乡、汉字起源地陕西渭南白水县,每年的“谷雨祭祀仓颉典礼”采用“四仪九规制”举行,将礼敬字圣仓颉、传承汉字文明与非遗传承保护深度融合,不断扩大仓颉文化的影响力。仓颉庙景区管委会还开发了“汉字寻根、文明探源”研学旅行课程,包括穿汉服、习汉礼、祭先圣、游圣庙、写汉字、诵诗书、体验古法雕版印刷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近万名学子前来体验。

  紫砂陶艺与书法艺术的创作融合有着深厚的渊源。在紫砂壶上雕刻诗词、铭文、印章,既保留了传统技艺,又通过汉字传递东方哲学意蕴,吸引海外藏家和学习者通过汉字解读器物背后的文化内涵。积极构建“陶瓷界”平台,发挥紫砂与汉字的深度融合使紫砂非遗成为汉字传播和文化体验的重要场景。大国陶瓷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应将汉字元素纳入陶瓷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全过程中,通过影视与数字内容创作、汉字元素与陶瓷IP开发、与中文国际教育机构合作开发“紫砂工坊”项目、培养跨文化复合型人才等形式,为中文国际传播注入具象化的文化内涵,同时推动汉字更好地以语义系统阐释陶瓷文化,助力陶瓷技艺活态传承。让中文不仅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金钥匙,也成为推动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