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4月28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长山 林碧锋 胡超
春日的怒江大峡谷,涌动着发展热潮。
从特色产业的拔节生长到和美乡村的蝶变跃升,从安置社区的安居乐业到教育事业的稳步提升……作为曾经全国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之一的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在脱贫攻坚战中啃下“硬骨头”,如今正铆足干劲,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各族群众在怒江大峡谷中描绘着产业兴、乡村美、生活富的壮美画卷。

怒江绿色香料产业园一景(无人机照片,3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胡超 摄
峡谷深处有了“绿色引擎”
人间四月天,怒江绿色香料产业园里草木葱茏,阵阵咖啡香与草果香交织在空气中。在香料加工区,龙头企业云南景兰热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咖啡加工厂正在紧张建设,预计年产1.2万吨咖啡产品,可带动100人就业。在种植示范区,140余种来自各地的香料植物长势良好,成为集休闲旅游、研学科普于一体的户外实训基地。育苗大棚里,30万株优质咖啡苗茁壮成长,为全州咖啡产业的提质增效提供了“种苗保障”。
用地面积664公顷,打造绿色香料产业品牌;通过“政府+企业+科研”模式引入研发单位,吸引企业入驻……这个峡谷中的产业园隐藏着特色产业“全链条”密码,勾勒着现代产业与生态农业融合发展的图景。
“2024年园区产值达2.6亿元,带动500余人稳定就业,短期用工1.1万人次,实现怒江州轻工业规上企业‘零的突破’。”怒江绿色香料产业园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唐义光介绍,园区形成生产、科研、示范、辐射四大功能体系,正围绕“绿色香料+科普康养+文化旅游”的发展定位,构建“香料+”产业体系,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工作人员在怒江绿色香料产业园翻晒咖啡豆(3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胡超 摄
在云南全都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厂长张强带着工人调试咖啡烘焙生产线。“我们选用进口的烘焙机,处理产自怒江高海拔地区的全咖啡豆,从采摘到烘焙,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他看着传送带上色泽均匀、颗粒饱满的咖啡豆说。
“工厂就是学校,车间就是课堂。我们给当地群众带来了新理念新技术。”公司负责人任长艳说,公司依托上海对口帮扶机制,打造“上海企业+云南资源”“上海研发+云南制造”的发展模式,建成咖啡、粮油、裹衣坚果等多条精深加工生产线,开发出挂耳咖啡、冻干冷萃小罐咖啡、玫瑰精粹饮等数十种产品,不断走出大山。
“工厂以咖啡全产业链为核心,建成多条精深加工生产线,有数十种特色产品。”张强说,公司现有怒江籍员工58人,其中有42名易地搬迁群众,通过工厂和产业基地务工,带动458户2015名农民增收。
38岁的傈僳族群众诸志芳家住泸水市上江镇同心社区,正忙着和同事们清洗咖啡鲜果。她说,这里离家近,社区在这里工作的有一二十人,每个人月工资3000元左右。
像绿色香料产业园这样的产业集群正在怒江州不断涌现。近年来,怒江州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和东西部协作、央企定点帮扶等政策机遇,发展以草果、咖啡、坚果为主的特色产业,构建起“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草果,这个曾经藏在深山的“山货”,如今已成为怒江的“黄金产业”。目前,全州草果种植面积111.45万亩,挂果面积40万亩,综合产值22.9亿元;2024年,草果产业综合产值增长53%,带动4.5万户、16.53万群众人均增收3438元。通过开发草果日化、食用、康养三大类30多种产品,草果从单一的调味品变身成为高附加值的健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从无经营主体到培育出10余家咖啡加工企业,从无精深加工到开发出挂耳咖啡、冻干粉等10余种产品,从无品牌影响到怒江咖啡走进进博会、成为国际赛事用豆……咖啡产业更是实现了“八个从无到有”的跨越。如今,仅泸水市咖啡种植面积就达3万亩,综合产值2.32亿元,咖啡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产业正加速发展。”怒江州委书记洪维智说,为让产业发展更有活力,怒江州积极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入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民共享产业发展成果。同时,加大科技投入,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品种改良、加工技术研发,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

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六库街道阳坡村一景(无人机照片,3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胡超 摄
云端村寨迎来美丽蝶变
阳光和煦,清风拂面。高黎贡山云端的傈僳族村寨泸水市六库街道阳坡村迎来新的一天。
“把心事写在风里,让云朵慢慢读。”观山台上的这句话引人驻足,一些游客忙着拍摄怒江大峡谷的壮丽景色。民宿老板热情地招呼客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村寨内青石板路干净整洁,两旁的路灯十分醒目,竹林环绕的民族特色浓郁的小楼错落有致,院子里种着花草和果树。
“阳坡”傈僳语意为“第一缕阳光到达的村落”,美其名曰:一缕阳坡。名字美丽,但以前这里是有名的“穷窝子”,不通公路、不通电,村民靠天吃饭,发展十分滞后。
在党的政策扶持下,村里修公路,建新房,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走上农文旅融合发展促农增收的路子,实现由传统山村向旅游新地标蝶变,“一缕阳坡”农文旅融合示范村闻名遐迩,游客纷至沓来。
34岁的乔大华以前奔波于上海、广东等地,做过零工,进过电子厂,还跑过运输。乘着家乡发展农文旅融合的东风,他回村干起民宿、木雕、房屋出租、烧烤小院四大产业,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成了村干部,也是致富带头人。
如今,村民在民宿、餐馆、特色农产品店上班,加上家里种植的草果和农产品销售,发展势头喜人。4家民宿、3个小吃店、4个小卖店、2个特产店、1个奇石馆……乔大华掰着指头说,“现在我们村的经营业态十分丰富,村民生活就像村子的名字一样,每天都充满阳光。”
“一缕阳坡”民宿一号店是由农户房屋改造而成的餐饮住宿综合体,一楼的餐厅里,漆油鸡等菜肴香气扑鼻;二楼的房间内,站在落地窗前可俯瞰怒江新城的美景。“每天入住率都在80%以上,周末更是‘一房难求’。”民宿老板胡林英说,她2024年返乡创业,运营餐厅和咖啡馆,“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怒江州泸水市六库街道阳坡村村民在怒江大峡谷先锋书店看书(3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胡超 摄
农文旅融合的路子,让村子更具活力,也吸引来第一家书店——怒江大峡谷先锋书店。这座面向大峡谷、外形似两座山峰的书店不仅是村民的精神家园,更吸引许多游客前来打卡,成为云端地标。“书店不仅带来了人气,还带动了村里的文化氛围。”店长杨江说,书店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民族文化讲座,让村民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提升文化素养。
除了民宿、餐饮、书店,村里还发展特色农产品店、采摘园等业态。70户庭院经济、20亩采摘园、15户小卖铺,加上步道、观鸟经济、低空飞行等体验项目,让游客在这里既能欣赏自然风光,又能体验民族文化,还能享受田园生活。谈及发展,乔大华信心十足。

怒江州泸水市六库街道阳坡村“一缕阳坡”民宿一景(3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胡超 摄
据介绍,2024年9月营业以来,“一缕阳坡”农文旅融合示范村接待游客逾12万人次,营业额186.5万元,实现创收98万元,村集体经济突破49万元。“我们坚持‘微改造、精提升、轻介入’的理念,盘活闲置资源,激活乡村动能。”六库街道有关负责人说,村里通过“村集体公司+经营主体+乡村CEO+村民自营”的模式,让群众成为决策主体、建设主体、运营主体和受益主体,形成了“企业有钱赚、农民有收入、集体有积累”的良性循环。
阳坡村是怒江山乡巨变及和美乡村建设的一个生动写照。近年来,怒江州以“宜居宜业和美”为目标,大力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累计投入数十亿元,实施农村公路、安全饮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通自来水、通动力电、通宽带网络。创新推行“五心网格”“一老一小一妇”守望相助等模式,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洪维智说,怒江州深入实施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打造了79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20个农文旅融合示范村,让一个个村寨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搬迁群众在怒江州泸水市大练地街道和谐社区棒球加工车间缝制棒球(3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胡超 摄
搬迁群众乐享幸福生活
泸水市大练地街道和谐社区广场上,孩子们在嬉戏玩耍,老人们坐在长椅上晒着太阳聊天。楼内的棒球加工车间里,工人们熟练地缝制着棒球,一派繁忙景象。
“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孩子,又能赚钱,只要勤快一点,收入就有保障。”52岁的波益妞说。她老家在洛本卓乡大山深处,一家人收入微薄。后来,全家搬迁到和谐社区,住进楼房,又到车间上班缝制棒球。现在,她一天能缝制30个棒球。“以前住山沟沟太穷了,现在住城里,日子过得很舒心。”谈到家里的变化,波益妞一脸笑容。
据介绍,棒球加工车间有153个就业岗位,采取计件工资制,每缝制一个棒球计资3元,企业还拿出0.1元纳入社区集体经济。车间还设立了儿童娱乐区,方便带孩子的妇女工作,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和谐社区是怒江州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安置了来自5个乡镇30个村的2524户10445名群众。为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社区全力打造温馨和谐的幸福家园,通过规划“15分钟生活圈”,配套建设小学、幼儿园、卫生服务中心、农贸市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设施,外部还有怒江职业技术学院、州中医医院、绿色香料产业园等产业和公共服务布局,让居民生活更加便捷。
为强化治理,社区成立“惠民物业”,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为居民提供服务,建立“五心网格”治理体系,44个网格实现全覆盖,网格员“2分钟反馈信息、10分钟抵达现场”,及时解决居民的烦心事。和谐社区第一书记曹勋说,社区用心用情做好就业服务,通过就业服务站、帮扶车间、“点对点”输送等方式,实现转移就业5269人,就业率达93.6%。同时,设置44个“扶志摊位”,鼓励居民自主创业,105户居民实现了“家门口”创业。
目前,社区通过民族文化长廊、村史馆、侨胞之家等平台,开展多元文化活动,推广普通话,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各民族一家亲”的良好氛围。不仅如此,社区还组建感恩宣讲团和文艺队,常态化开展节日庆典、文艺汇演等活动,设立图书阅览室、“长者学习班”等文化场所,让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区的幸福食堂为老人提供三餐,成为服务民生的“新纽带”。

傈僳族群众在泸水市和谐社区唱歌跳舞(3月26日摄)。新华社发 彭奕凯摄
48岁的傈僳族群众普仲益老家在几十公里外的古登乡亚碧罗村的大山之上,要爬山四个小时才能进村,一不小心就会摔下悬崖。如今,他家住和谐社区8栋,一家人住上了四室一厅的房子。
就业帮扶上,2024年全州建立“用工企业+用工平台+务工人员”的就业模式,累计举办招聘会100余场,开发就业岗位5万余个,实现搬迁劳动力就业5.3万人以上;产业扶持上,依托园区和当地特色产业,建设帮扶车间20个,带动970余人就地就业;社区治理上,推行“党建+网格+服务”模式,建立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社保、医保、救助等“一站式”服务,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为了做好后续帮扶工作,怒江州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通过脱贫攻坚战,怒江州10万多群众从深山搬到了城镇。
如今,像和谐社区这样的安置区,已成为怒江州乡村振兴的“新样板”。搬迁群众住上了新房,找到了工作,享受着优质的教育、医疗服务,实现了从“村民”到“市民”的华丽转身。
自己是社区网格员,每个月有2000元工资;妻子是保洁员,每个月有800元工资;女儿和丈夫在海南种西瓜,收入稳定;小孩子就在社区里上小学;城里生活、就医就学都很方便……普仲益对现在的生活很知足。

泸水市民族中学八年级学生茶卫琴(上)在课堂上回答老师问题(3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胡超 摄
提升教育点亮希望之光
课间,位于碧罗雪山与高黎贡山间的怒江之畔的泸水市民族中学的操场上,伴随着轻快的旋律,学生们跳起了傈僳族传统舞蹈《户外天堂》,摆手、踏歌等动作源自峡谷劳作场景,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泸水市民族中学的学生在操场上跳傈僳族传统舞蹈《户外天堂》(3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胡超 摄
家住泸水市大兴地镇麻栗坪村的傈僳族女孩茶卫琴是名八年级的学生,跳完民族特色浓郁的课间操后,她和同学赶到美术梦想教室上美术课,完成描绘家乡的“画作”。一幅幅充满创意的绘画作品挂满墙壁,孩子们用画笔描绘着家乡的“蝶变”。“现在的家乡变得越来越美了,不只是山水漂亮,人也生活得好了,这样的场景画起来才有幸福的滋味。”茶卫琴说,现在政策好,我们上学有保障,学习条件和父母那个年代比可谓天壤之别。
因品学兼优,茶卫琴还得到一名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驻村干部的资助,每学期1000元,她用来买学习资料和文具。“我的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成绩比较好,以后想上政法类大学,当一名法官。”茶卫琴说。

泸水市民族中学的学生在操场上跳傈僳族传统舞蹈《户外天堂》(无人机照片,3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胡超 摄
泸水市民族中学在校学生1300多名,少数民族学生占比99%。近年来,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国家定点帮扶机制,实施智慧校园建设等举措,促进信息化与学校教学的深度融合,让这个大峡谷里的学校有了“智慧课堂”。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平板电脑来学习英语语法,系统会根据大家的答题情况实时反馈。”在科大讯飞智慧教育课堂上,英语老师和梅正在利用智能设备进行教学,学生们跟着语音设备练习发音。
2022年以来,科大讯飞援助了108台智慧教育电子设备,构建了“智慧备课、智能授课、精准测评”的教学体系。校长杨仕军说,教师可以通过大模型一键生成课件,学生则能获得个性化学习资源,AI自动记录课堂行为,辅助教师调整教学节奏,让课堂效率大幅提升。2024年,学校中考英语听力口语成绩提升至全市第2名,教学质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泸水市民族中学的化学老师左秀花(左)在教学生做实验(3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胡超 摄
除了科大讯飞的智慧教育项目,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也为学校建设了理化生实验室、美术梦想教室、语音教室,让这座深山里的学校拥有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化学老师左秀花说:“以前我们的实验室设备简陋,很多实验都做不了,现在有了这些先进设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明显提升。”
“曾经的泥巴地建成了美丽的休闲阅读区,学校有了现代化的足球场,学生们还有菜地可以种菜。”学校副校长余晓航说,学校还开设了傈僳族“摆时”民歌课、民族舞蹈课等特色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授课,让民族文化在校园里生根发芽。

泸水市民族中学的学生在科大讯飞智慧教育课堂上学习英语(3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胡超 摄
泸水市民族中学是大峡谷里教育点亮希望之光的写照。近年来,怒江州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累计投入资金10亿余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100余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提升。实施“名师工程”“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招聘优秀教师1000余名,选派骨干教师到发达地区学习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同时,落实“两免一补”“营养改善计划”等政策,保障贫困家庭子女上学无忧。
目前,怒江州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以上,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怒江州州长李文辉说,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孩子们正用知识改变命运,为大峡谷的未来点亮希望之光。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编辑:何珊珊(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