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无废土,亦无弃物;破旧立新,点石成金。垃圾处理行业堪称城市环境治理体系中的关键,当下蓬勃兴起的先进垃圾处理技术正成为推动环保事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光大环保能源(济南)有限公司凭借先进的垃圾焚烧发电技术,成为济南垃圾处理领域的佼佼者。

4月19日,“黄河新动能·沿黄共未来”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媒体采风行活动走进光大环保能源(济南)有限公司。该公司目前主要接收历下区、天桥区、起步区及部分历城区、高新区、济阳区生活垃圾,年焚烧处理量达110万吨,日均3000吨;年发电量4亿度,日均110万度。
光大环保能源(济南)有限公司坐落于起步区孙耿街道,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场北侧,占地8公顷,总设计日处理能力2750吨。一期工程于2011年9月建成投运,扩建项目于2018年4月投运。该项目2013年荣获国家建筑业最高奖“鲁班奖”,为国内垃圾焚烧发电行业首个获此殊荣的项目。“目前我们公司每1吨垃圾可以发电420多度,每天接收3100多吨垃圾,一年的处理能力为110万吨。”光大环保能源(济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明亮介绍。

“吞下”垃圾,“吐出”电能。生活垃圾运至光大环保(济南)有限公司焚烧发电厂后,先在垃圾池中发酵3至5天,经处理后入炉膛充分焚烧,余热传至汽轮机发电,并入电网输送至千家万户。 “换算下来一年可以节约标煤10万吨。”王明亮介绍。

除垃圾焚烧外,济南还同步推进变废为绿工作。
起步区孙耿街道区域有两座“山”,南北相邻,“南山”高33米,“北山”高30米。1998年至今的二十余年时间里,济南市第一、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生活垃圾1120万吨,堆填而成两座“垃圾山”。
2012年,第一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630万吨后饱和,进行封场建设,2013年6月完成。堆体边坡全面封场绿化,为我国最早按标准进行生态恢复封场的大型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后,垃圾填埋堆体沉降稳定,持续绿化美化,优化封场环境。经近十年生态恢复,近20万平方米的“垃圾山”已成环境宜人的绿水青山,即两座山之“南山”。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济南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场于2021年8月末停止卫生填埋作业,共堆填处理生活垃圾490万吨,“北山”至此定格。
实施填埋场封场工程时,垃圾场防护距离内及垃圾专用道两侧150米范围,大规模种植生态防护林1000余亩。通过垃圾厂封场和周边防护林建设,化解填埋场邻避效应,周边区域建成集生产、科技、宣教为一体的环保园区和生态防护、经济林种植兼具的邻利绿色屏障带,为济南市黄河以北片区打造了一片绿水青山,成为城市的一片“绿肺”。
因过去济南生活垃圾处理场承担全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任务,距周边村居较近,给群众生活带来一定影响。济南起步区将垃圾场周边村庄搬迁列入民生工程,2019年正式启动拆迁,同步推动异地安置。
征地拆迁涉及周边7个村,房屋建筑面积约41万平方米。为保障村民日常生活,7个村拆迁与安置房建设同步进行,安置区占地52.01公顷,可居住人口约1.3万人,配套建设2所幼儿园、1所小学、1所初中、1个社区服务中心等。
2025年3月28日至30日,街道组织回迁社区选房,涉及1624户回迁户、3690套回迁房,6803名群众喜迁新居。选房期间,群众代表难掩激动,满怀憧憬前往选房。选完房,村民迫不及待赶赴回迁社区。“我在3号楼三单元,我在3号楼2单元。”“太好了,咱们住同一楼。”村民分享喜悦,“以后大家都搬进来了,串门聊天可方便了。”
村民眼前,家园焕新。老邻居久别回归,幸福原地升级,暖意直抵心间。从低矮平房到宽敞高楼,从往昔的脏乱差到如今的洁净美,让村民们对未来生活满怀憧憬与期待。正如回迁社区被赋予“启新理想社区”这一寓意深远的名字,村民们即将开启美好的崭新生活。
记者:陈元昊 摄影:王汗冰 编辑:柏凌君 校对:汤琪 剪辑:吕修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