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14 日,有群众反映,集双高速公路新华2号隧道附近有林地开展伐木作业,吉报记者随即自驾前往,实地踏查该地了解情况。
3 月17 日,吉报记者沿集双高速公路行驶,在新华2号隧道出口附近发现该片采伐区域。该区域距离高速公路路边约10米,记者在现场看到,采伐作业已经结束,采伐完的树木已清理干净。


随后,吉报记者联系到通化县林业部门,了解采伐原因等情况。通化县林业局资源科相关负责人对此解释:采伐树种为落叶松,面积约 54 亩,是树龄超过41年的成熟落叶松林。林业部门已按相关要求开展了作业设计、审批,在批复后开展了采伐作业,并计划在春季适时补种红松等珍贵乡土树种。
全省落叶松人工林应伐比例近六成
记者从多方了解到,落叶松作为速生用材树种,主伐林龄在41年。这一时间节点的选择基于以下几点原因:首先,生长速率峰值下降。落叶松在 20-40 年处于速生期,增长迅速。41年后,生长速率明显放缓,“老龄化”的人工林材质材性降低,生态功能下降,其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其次,由于当前落叶松保留密度过大,特别是超过41年树龄的落叶松人工林由于质量分化导致病腐木数量增加,威胁森林健康,形成“病源区”。第三,高密度下的落叶松碳储量在 41年时达到峰值,此后因生长缓慢等原因碳汇能力开始下降,应适时采伐并更新。41年采伐节点是“收支平衡”的止损红线,超期服役将引发“经济-生态-社会”三重负向循环。
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经理所杨雨春研究员介绍,吉林省现有人工落叶松林面积 18.9 万公顷,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面积占比分别为 26.7%、35.7%和 29.1%,应伐比例已接近六成。
专家建议因地制宜开展人工落叶松林改造
杨雨春介绍,目前吉林省人工落叶松林主要存在两种类型:一是保留密度过高,针叶腐化速度缓慢,林地土壤酸化、板结,生物多样性较低的纯林;二是落叶松保存率不高,天然树种逐步侵入,形成俗称“人天混”的人工林。当前的落叶松人工林已出现高价值树种缺失、生物多样性不高和生态功能低下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开始大面积种植落叶松。从气候条件上,落叶松耐寒、抗逆性强,根系发达,可在东北寒冷地区快速生长,其保存率高的显著优势使之成为东北地区主要树种之一。从速生特性上,落叶松在41年即达到成熟期,可快速提供工业用材。基于上世纪 50 年代国家提出的“普遍护林、重点造林”的方针,东北被列为重点造林区并开始大面积营造落叶松林,由此形成了我国东北“落叶松”,华北“杨家将(杨树)”,南方“沙家浜(杉树)”的人工林格局。
基于落叶松人工林生态功能、经济价值不高,以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提出的“森林四库”战略需求,杨雨春建议,应对我省立地条件较好的中东部地区,综合经济产出较低的人工落叶松林进行改造,逐渐将其转变为红松(红松结实年限在 300 年左右)、胡桃楸、紫椴和黄菠萝等珍贵树种为主的异龄复层混交林顶级生态系统,加速森林正向演替进程。此改造办法可增强森林的水土保持能力、提高生物多样性、提升增汇扩容能力,满足林地坚果、蜂产品、木材等高价值林产品市场需求,改善林地生产力和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促进林区转型发展,并实现林地生产力、生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协同改善。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沫
责编:秦楚越
编审:裴晶莹
监审: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