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专家解读预包装食品新规:“0糖”合法,可在食品标签中正常使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18:36:00    

“零添加”将成为预包装食品饮料行业的历史,而此前因健康需求诞生的“0糖”不受影响。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以下简称“新标准”),明确规定预包装食品不得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

此次新规中的禁止“零添加”表述是否会对“0糖”饮料形成影响?未来这一品类的产品还能用这种表述吗?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表示,“0糖”在法规上是有定义的,在此次的新规调整中不受影响,“0糖”饮料依旧是消费者的较优选择。

“0糖”属合规的营养声称

随着健康饮食观念日益风行,以“0添加”等为卖点的饮料成为更多人的选择。我国饮料市场目前已经超过万亿元规模,“少糖”“低脂”成为奶茶、果茶等新茶饮的消费爆炸增长点。

围绕多次引起热议的“零添加”概念,新标准也作出明确规定,即预包装食品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词汇及其同义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对于食品添加剂、污染物,以及法律法规和标准中规定的不允许添加到食品中或不应存在于食品中的物质,新版标准也规定不得使用“无”“不含”等词汇及其同义语进行声称。根据上述规定,0添加、0防腐剂、0色素等表述将不再允许使用。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解读,食品标签的核心作用是通过标签信息,使消费者明晰产品本质,了解食品的真实属性。很多预包装食品利用消费者追求“天然”、不喜欢食品添加剂的心理,采用“不添加”“零添加”等声称吸引消费者购买。“不添加”只是对于生产过程的描述,与食品终产品中配料或成分的含量并不完全等同。

值得注意的是,饮料行业的“0糖”表述,是不受影响的。“0脂”“0糖”等标注属于另外一种情况。脂肪和糖属于营养成分,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25)中有明确规定。不同食品可以根据营养素含量的特点使用含量声称,如低脂、低糖、无糖等。

根据《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25)描述,“0糖0脂0卡”与“零添加”概念不同。“0糖0脂0卡”是基于产品本身的营养成分特性进行的描述,指的是产品中不含糖、脂肪和卡路里,是通过科学的配方和生产工艺实现的,与“零添加”所指的不添加某种成分或添加剂的概念有明显区别。二是相关法规并未禁止“0糖0脂0卡”标识。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禁止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主要是为了防止企业通过模糊宣传误导消费者。而“0糖0脂0卡”是明确的营养成分描述,符合消费者对健康饮品的需求,且有科学依据支持。

钟凯称,实际上标准禁止的更主要是针对食品添加剂、农残重金属等可能造成误导的“0”。对于另有规定的“0”并无影响,比如国家标准已经规定过的营养声称,像0糖、0脂、0能量、0乳糖等是可以正常使用的。

消费者不必担心食品添加剂问题

本次《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修订后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营养成分表中强制性标示内容从原有的“1+4”基础上增加为“1+6”,即在原来的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的基础上,增加了饱和脂肪(酸)、糖两项内容。而其余营养素如维生素、钙、铁等矿物质由企业自愿标示。

“糖”被列入强制性标示范围,也是许多关注健康的消费者的心愿。根据GB2805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食品中糖含量≤0.5g/100g或100ml就能标注为“无糖食品”。钟凯称,0糖是法规上有定义的,简单说就是没有糖或者糖含量极低,完全可以忽略。

在日常消费中,“零添加”的套路随处可见。以饮料行业为例,一些果汁产品为了打造健康观念,会在瓶身上标注“0添加”“0防腐剂”“0色素”等。

虽然有了全新的要求,但消费者依旧不需要担心食品添加剂的问题。钟凯表示,食品添加剂是经科学风险评估后认为安全的物质才让用,既有所谓的人工合成也有天然物质。到目前为止,没有因为合规使用食品添加剂导致消费者健康受损的情况,大家还是需要对基于科学的管理措施有信心。

无糖饮料是未来风向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2022年中国无糖饮料行业市场规模逐年增长,由31.2亿元增至199.6亿元,预计2025年达615.6亿元。未来,中国无糖饮料市场规模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

近年来,赤藓糖醇、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代糖在食品领域应用广泛,行业迅速崛起。智研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代糖市场规模达到18亿元。另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我国2028年代糖市场规模超过33亿元。随着消费者健康饮食需求的增加,减少糖分摄入成为共识。

WHO(世界卫生组织)在2015年的《成人和儿童糖摄入量指南》中就曾建议,不论是成人还是儿童,每天游离糖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也建议,居民每天添加糖的摄入量应控制在不超过50克,并且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包括现在国民营养计划提倡的“三减”(减油、减盐、减糖),也是要控制糖。

随着技术的发展,添加无负担、对健康无影响的代糖,成为无糖饮料的首选。“代糖”通常指替代蔗糖、果糖、葡萄糖等发挥甜味作用的甜味剂。按照来源,可分为人工代糖和天然代糖,后者又可以分为糖醇类代糖和植物提取类代糖。常见的人工代糖有安赛蜜、阿斯巴甜等,天然代糖有赤藓糖醇、甜菊糖苷等。

以赤藓糖醇为例,它的甜味和蔗糖很接近,但热量却低得多。使用赤藓糖醇的产品不仅保留了甜味,还大幅降低了糖分摄入,让消费者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能兼顾健康。它最终会通过肾脏随尿液排出,不会引起血糖升高。

钟凯认为,水依然是最好的饮品,含糖饮料也并非绝对不能喝,但从控制总的糖摄入量的角度,选择无糖饮料替代含糖饮料是相对好的选择。

文/王子扬

编辑 唐峥

校对 赵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