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雪域高原一直有用羊毛编织氆氇、围裙、藏被等毛纺织品的习俗。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泽当镇,更是流传着一段经纬交织的传奇——泽帖尔编制技艺,堪称西藏氆氇中的佳品,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第五批)。这门源自文明交融的非遗技艺,不仅织就了雪域高原的文化记忆,更成了当地群众的“致富线”。


乃东县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内,村民们正在编织纯手工的泽帖尔。李丹阳/摄
泽帖尔的故事,始于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后,曾生活在雅砻河谷(昌珠寺)。在长达30多年时间里,文成公主和她的随行人员把汉族文化和工艺陆续传播到藏地。泽帖尔的前身藏氆氇,就是在这个历史时期由吐蕃传统纺织技术和汉地先进纺织工艺结合而派生出来的纯手工羊毛纺织产品。公元14世纪中叶开始,泽帖尔编制技艺得到重视且逐步发展完善,流传至今。




走进乃东县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能看见这项技艺的精妙:从选料到编织工序都较为考究。编织泽贴尔必须用绵羊脖子下以及背上的上等细软毛,先用清澈的温水清洗,清洗时羊毛的根部在下、头部在上。清洗后进行晾晒,再分成若干份刷毛,使羊毛呈三角形。接下来进行捻线,粗捻时,用拇指和中指将线绕在木质纺锤上;细捻时,对捻好的经线进行两股线逆转,增加羊毛线的韧性。泽贴尔与其他氆氇编织上机编织有所不同,其编织机上的筘多达184—190根,要进行经纬双线、纬线单线编织,最后还要用大石压3至4天,方可染色。编织出来的泽贴尔质地柔软并有独特的斜纹花纹。
2008年,泽帖尔曾走到消失的边缘。调查显示,这项仅存于乃东区泽当镇的技艺,仅余5人掌握相关技艺,最年轻的已80多岁,多年未碰织机。“若这门手艺消失,将成为人类文明的遗憾。”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巴桑决心挽救。
巴桑组织7位农民,成立了西藏首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乃东县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他带着社员向80岁以上的白宗、查斯等老艺人拜师,从羊毛选料、捻线到纺织、染色,逐项学习濒临失传的技艺。政府也伸出援手,投入经费建厂房、添设备,助力技艺传承。
此后,传承之路不断延伸:2013年注册西藏哗叽服饰有限公司,2016年成立山南民族藏帖尔手工业残疾人福利有限公司,泽帖尔在守护中重焕生机。
如今,这门技艺成了富民利器。截止目前,“泽帖尔”工匠品牌生产、加工、销售等各项经营项目直接解决当地贫困群众长期稳定就业人数达到127人,其中残疾人32人,人均年增收3.2万元。间接从业和延伸产业各项经营项目解决就业人员总数达到400余人。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李丹阳、方莉、王美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