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受降城位置图(图源:知识贝壳)
三受降城记
□王钟
北疆大地,古遗多存。三受降城①,声名犹胜。三城崛起于黄河之北,雄踞于阴山之阳。地接秦赵故垒,势控突厥王庭。自汉武开疆,迄至盛唐,名将经略,使节频临。或以和亲抚远,或以兵戈定襄。可谓胡尘屡惊,边功迭建。然汉阙唐宫,犹湮荒草;戍楼烽燧,幸能寻迹。吕温刻《碑铭》以歌其功,杜佑撰《通典》而颂其德。
千三百年前,大唐威加四海。突厥复叛,屡犯边陲;默啜②跳梁,时扰中原。为固皇图,朝廷纳张仁愿③策,跨河筑三城,以控扼漠南。三城攻防互应,卫北疆之安。是谓唐室御边之宏略,千古兵家之壮举也。自此,三受降城凭河之险,城之固,势之雄扬威朔漠。其东城拂云,遥应朔方之节;中城直道,横绝敌卤之踪;西城临河,俯瞰大漠之穹。三城北枕阴山,南襟黄河。西眺贺兰,东望云中。烽堠相望,戍旗交映。紫塞遥连,雪峰嶙峋。真乃纵贯阴山之金汤,长标华夏之丰碑。
洎乎天宝之后,边患尤剧。回纥崛兴,吐蕃窥边。公元七五五年,渔阳鼙鼓④,惊破霓裳。安史乱起,两京沦陷。朔方建儿自三城南下,郭李会师⑤,护太子于灵武。国难之际,数显三城之重。及至晚唐,藩镇割据,三城虽在,国势已非。然犹为北门要塞,捍御边陲。
自宋元以降,三城渐圮。然遗址犹存,供人凭吊。时人过此,犹想见当年之盛:戍楼耸峙,旌旗猎猎,画角悲壮;使节往来,冠盖相望,文书纷纭;商旅络绎,驼铃悠扬,货殖交关;将士巡边,金甲耀日,剑气凌霄。军道、商道、贡道、使道,辐辏于此。边关将士,望月思乡,倚剑于雉堞;文人墨客,吊古伤今,题诗于戍楼;牧人樵夫,逐水草而居,讴歌于原野;胡商汉贾,通货贿有无,贸易于城下。边民安逸于贞观开元之世,四夷宾服于受降三城之威!
迨及近世,倭虏犯华,山河破碎。北疆健儿以河套为垒,整军经武,三城边民同御外侮。终使倭寇折戟沉沙。历史轮回,英雄代出。所不变者,唯我河套军民保家卫国之赤忱耳!
今三城遗址,烽燧重光。夯土斑斑,可溯边防之典,残垣屹屹,犹彰国强之威。盛唐铁马冰河已入画,明时金戈玉帛皆成诗。考古精研,辨千载金汤形胜;文旅活化,展万里边陲气象。各族共筑文明丰碑,百姓同写盛世华章。古戍新生,盛世春风度玉门;遗珍重焕,文明薪火耀北疆!
有《沁园春》一首,咏此三城。词曰:
河套边荒,三城雄立,控扼漠南。
念张公仁愿,挥师筑垒;
突厥震慑,防线新添。
东倚云中,西临朔方,中据九原镇北番。
三月内,看巍峨城阙,拔地摩天。
三城功用周全。扼要处、交通商贸繁。更屯田积粟,军粮得济;攻防互应,敌寇难犯。前哨扬威,北征破虏,唐室边疆岁月安。千秋过,叹丰碑永在,青史流丹 。
注:
①三受降城:唐朝为防御突厥于景龙二年(708年)建成的三座军事要塞,由中受降城(遗址在今包头境内)、东受降城(遗址在今呼和浩特境内)和西受降城(遗址在今巴彦淖尔境内)组成。是唐代北方边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默啜:默啜可汗,后突厥汗国(682—744年)的第二位可汗,全名阿史那默啜。统治期间(691—716年在位)后突厥达到极盛,成为唐朝北方最强大的对手之一。
③张仁愿:本名仁亶,后避唐睿宗李旦讳改仁愿,707年为朔方道大总管,统率大军抵御突厥。次年,筑三受降城,并置烽候1800所,以防御突厥。此后,突厥不敢轻易南犯,朔方得保安宁。睿宗即位后,致仕,加兵部尚书。开元二年(714年)卒。
④渔阳鼙鼓:语出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指安禄山在渔阳举兵反叛之事。
⑤郭李会师:安史之乱时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东节度使李光弼联合与叛军作战的历史事件。最终叛军败唐军胜。此后郭子仪率朔方军收复失地,最终收复两京(西安、洛阳)。

作者简介
王钟:退休职员,文史爱好者,内蒙古自治区文史馆馆员。曾出版知青题材长篇小说《净界》《月偏时》等文学作品。另有《民国内蒙古期刊封图志略》《内蒙古书报刊图史》等地方史志类专著行世。在区内外报刊刊发文史类文章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