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冉
通讯员:田娟
7月3日,家住武汉市汉阳的69岁赵婆婆(化姓)接到了同济医院神经外科随访电话,赵婆婆说,“我的眼睛现在好多了,一点也不肿了。”两周前,同济军山医院脑科中心联合眼科等多学科团队另辟蹊径,巧妙为她疏通了脑内的“短路”。
一个多月前,赵婆婆突发右眼充血、红肿,眼球突出及视力下降。起初,她以为只是普通的 “红眼病”,自行使用了一些外用药物,然而症状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持续加重。于是,赵婆婆在家人陪同下,前往同济医院眼科就诊。眼科医生详细了解赵婆婆病情,检查后察觉到赵婆婆可能并非简单的眼病。他立即联系了神经外科于加省教授,进一步通过脑血管造影检查,最终确诊为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于加省介绍,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是一种少见且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它是脑内血管异常地“乱接了线”,让高压动脉的血液误流入低压的静脉,最终形成“血流倒灌”。而眼睛常常是最早的“受害者”,因为这里的血流大部分都会留到了海绵窦内,一旦发病,眼睛里的静脉就像水管被强压冲胀一样,红肿凸出。严重时还会影响大脑,引发头痛、头晕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通常这种病可以从大腿根部的股静脉穿刺,一路“走血管”上到脑部进行治疗。但赵婆婆的右侧颈内静脉局部闭塞,相当于“这条老路被封死了”,其他常用的“替代路线”也因血管太细或者闭塞而无法使用。
经过多学科讨论后,于加省决定“绕道而行”,直接从眼睛旁边的一根静脉——“眼上静脉”入路,从眼睛附近“翻窗而入”,直达病灶中心的“海绵窦”,像打隧道一样直接封堵异常通道。这个手术方式风险极高,对手术操作的精准度和学科间的协作要求非常高。
6月17日,在同济军山医院介入导管室,由脑科中心于加省带队,联合眼科刘荣主任医师团队为赵婆婆实施介入手术。刘荣医生团队从赵婆婆眉弓下约2厘米的小切口,小心显露患侧眼上静脉后,随后,于加省医生团队接手,将导管精准插入这条血管内,在高端影像引导下准确找到“短路”位置,快速完成封堵。术后造影,血流异常彻底消失,手术成功。术后第6天,赵婆婆眼部充血明显减轻并出院。
于加省说,同济医院神经外科、眼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合作,采用“眼上静脉”入路已成功治疗类似动静脉瘘患者10余例,此类“杂交手术”模式,巧妙避开传统路径阻碍,精准直达病灶,显著缩短手术时间,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据悉,同济军山医院脑科中心于今年5月21日正式成立,将继续秉承“创新驱动、精准治疗”的理念,积极推动高难度神经介入技术的开展,造福更多脑血管疾病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