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学位含金量就该实打实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7 17:03:00    

白木

学生用实践成果完成答辩并获得硕士学位,论文不再是学位授予的唯一评价渠道;学校将种粮大户请到答辩现场,农学生直接面对关于生产实际的犀利提问……这个毕业季,半月谈记者在山东看到了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升级后的教学硕果。(7月27日半月谈)

说起学位和论文的关系,这些年确实有点拧巴。以前不管什么专业,拿学位都得过论文这关,结果催生了不少怪现象——有的论文东拼西凑抄来抄去,有的花钱请人代写,甚至还有人靠买期刊版面混毕业。更让人无奈的是,有些论文写得天花乱坠,却跟国计民生不沾边,说白了就是白费功夫。这样一来,学位证书的含金量越来越低,高等教育也跑偏了方向。

但看看袁隆平院士,一辈子跟稻田打交道,研究出的杂交水稻救了多少人的命?他没把心思花在发论文上,却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其实,真本事从来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现在,国家也看到了这个问题,今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明确说了,申请学位不一定非得靠论文,实践成果、专利发明都算数。这好比给教育松了绑,让那些有能力的人可以施展拳脚。

不过,改革不能光喊口号,高校得跟上趟,课程里多加点真刀真枪的实践课,让学生在工厂、田埂上真学真练。评价标准也得改,不能光看文字写得好不好,得看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当然,诚信这根弦也得绷紧,要是有人耍花样,必须严惩不贷。

评价改革这事还得全社会搭把手。教育部门得把好关,别让改革变成瞎折腾。企业招人也得更务实,别光看文凭不看能力。要让大家回过神来,有真本事的人才靠谱,那些混来的学历不值钱。

说到底,学位证的含金量,全看拿着证的人能不能解决真问题。打破“唯论文”的桎梏,让评价标准更多元,才能让高等教育回归正途。等高校真正把改革落到实处,培养出一批批能干事、会干事的人才,我们的社会就会发展得更快更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