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日三餐,四季烟火。对于国内3.1亿名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而言,“吃”是养老服务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在各地民政部门的推动下,走出家门口,在家楼下与社区老友一同吃上普惠又营养的长者餐,已成为不少老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如何把备受老人欢迎的助餐做得“好吃”“普惠”“长久”,已经成为不少地方长者饭堂推进工作的课题。在北京,有的社区联动高校食堂开通老年助餐窗口,在大学里开辟老年助餐服务工作新思路;在广州,有的社区长者饭堂则升级为社区饭堂,向街坊开放,构造社区善经济的循环。
无论是在高校饭堂里把老人们“请进来”,还是在社区长者饭堂里把年轻人“请进来”,可以发现,融合已成为长者饭堂升级的关键词。
走进京津冀·北京
高校饭堂开放 老人有了就餐好去处
社区和高校、物业共同维护
传统高校食堂多服务于师生,但中国音乐学院(以下简称“国音”)主动打破了这一界限。去年底,国音开设了西门,让校园直通社区,还给老年居民办了用餐卡,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街道丝竹园社区的居民能在高校食堂吃上热乎饭了。
上午11时,在国音食堂里,工作人员把刚刚做好的午餐依次摆放,土豆烧牛肉、玉米排骨、西红柿炒鸡蛋、醋熘白菜、烧鱼等,十余种菜品新鲜出锅,热气腾腾,看上去十分美味。除了荤素菜品,面条、馄饨、饺子、馒头、花卷、窝头等南北风味的主食品种丰富,搭配水果、酸奶,一顿营养全面的午餐开餐了。

国音食堂的菜品。
记者发现,食堂的饭菜不仅种类丰富,价格也比较实惠,一荤一素13元、一荤两素16元、两荤一素18元、两荤两素22元、米饭1元,还有免费汤。
黎爷爷今年96岁,是丝竹园社区年龄最大的独居老人。上午10时,黎爷爷下楼到小区里散散步、晒晒太阳,等到11时食堂开餐,就直接去食堂吃午饭。“有了食堂之后,一日三餐都能过来吃,方便了很多,感谢社区给我们办的大好事。”
高校食堂对社区开放不仅让社区老人多了一个选择,也实实在在促进了老年人的饮食健康。在老伴去世之后,80岁的马奶奶自己一个人生活,吃饭常常是“对付”一口,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探望的时候,常常看她蒸个玉米或者白薯,煮个白菜就是一顿饭了。自从开放了社区食堂,马奶奶每天都能在食堂吃到健康营养的饭菜,对社区的这一举措赞不绝口。
记者看到,国音食堂里不断有老人来就餐,他们围坐一起,边吃边聊。“很多空巢老人不爱出家门,国音食堂不仅解决了老人的用餐问题,还给他们提供了聊天、交流的机会。”丝竹园社区的工作人员说。还有些老人带着餐盒,打包回去跟家人一起吃饭,“一日三餐食堂都开放,堂食或者打包都可以,非常方便。”

国音食堂向社区开放后,形成了高校学生与社区居民和谐相融的局面。
社区居民为什么能进入高校食堂就餐?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街道丝竹园社区党委书记蒙征宇告诉记者,去年4月,中国音乐学院领导找到社区,表达了新校区开设西门用于方便学生通行的想法,社区党委经过实地考察、深入研讨并权衡各方因素,结合社区养老和居民就餐的需求,积极与国音洽商,最终实现开设校园西门,同时向社区开放高校食堂的共建项目,形成了学生通行与居民生活和谐相融的局面。这一举措打破了大学校区与居民小区之间的壁垒,实现了社区内的资源共享,为社区治理增添了新活力。
起初,居民穿行校区需携带身份证,就餐也得用微信支付,这对老人来说有些不方便。针对这些问题,社区和大学为老人建立了台账,录入人脸识别系统并办理就餐卡。为确保穿行线路的环境秩序,社区联合高校、物业共同开展维护和日常管理。如今,校区和小区秩序井然。

北京社区老人走进中国音乐学院食堂就餐。
退休还能做个美食“侦探”
今年66岁的刘阿姨上午在西城区陶然亭公园散完步,拿出手机,通过“丰台民政”微信公众号上的养老助餐点名录,查找离自己近的、口碑好的老年餐厅,最终她来到了位于丰台区西罗园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的老年食堂,“今天中午就去这家打卡了。”刘阿姨点了一份海带豆泡红烧肉、一份西葫芦鸡蛋和一份红烧豆腐,总计18元,60岁以上老人还能再优惠2元。刘阿姨挺满意的:“一荤两素16元,实惠。”
刘阿姨告诉记者,“丰台民政”微信公众号上有两百多家老年餐厅的详细信息,自己经常到不同的公园散步遛弯,中午就去附近的老年食堂打卡美食,太方便了。

北京市丰台区西罗园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的老年餐厅。
前不久,丰台区2024年百姓眼中的“十件大事”揭晓,丰台长者美食地图发布涵盖228个养老助餐点高票当选,获得了老百姓的海量好评。据了解,2024年7月5日,“银发丰餐”——丰台区长者美食地图发布。该地图涵盖了228个养老助餐点的详细点位信息,覆盖全区26个街镇,居民可线上便捷查询家门口的养老助餐点。打开“丰台民政”微信公众号,点击右下角就能找到这张地图,进入“养老助餐点名录”,了解详细点位信息,还能享受线上订餐等服务。多名老年人告诉记者,有了这份美食地图,老年人用餐更方便了,退休了,还能做个美食“侦探”。
北京市丰台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与以往养老助餐以养老机构、驿站为主相比,现在,丰台区养老助餐社会化比重在增加。以“美食地图”的形式集纳养老助餐点位,便于老年人找到身边的养老助餐点。此外,地图加入了导航功能,老年人临时出行、就医时,有养老助餐需求,又对周边环境不熟悉,使用美食地图便可快速地找到养老助餐点。地图还增加了订餐等功能,养老助餐点开通了“一码通办”支付码,方便“小老人”及老人子女远程代老人操作。

国音食堂午餐时间不断有老人来就餐。
北京市民政局
鼓励社会餐饮企业参与、开放企事业单位食堂
2023年底,北京市民政局等5部门印发《北京市加快养老助餐服务发展的工作方案》,提出搭建全市统一养老助餐供需对接平台。目前,北京的老年人及家属可以很方便地打开北京养老服务网及其小程序,找到家附近的养老助餐点,并选购餐厅提供的餐食。老人可以选择堂食也可以订餐,养老助餐点通过工作人员、志愿服务队伍或其他市场化方式提供送餐服务。
北京市通过扩大养老机构助餐供给、鼓励社会餐饮企业参与、开放企事业单位内部食堂等方式,构建了多元化养老助餐服务方式。据统计,目前在北京养老服务网及其小程序上,已有2964个助餐点,老年人就餐便利度、满意度明显提升。
未来,北京将继续加快实现养老助餐点均衡布局和全覆盖,就近为老年人提供价格优惠、套餐品类丰富、服务可持续的老年餐。

广州农林邻里之家饭堂向所有街坊提供普惠的社区餐食服务。
走进大湾区·广州
长者饭堂也是社区饭堂 美味不输美食街
普惠价上长者再享补贴
在广州市越秀区农林街,每天还没到11时,该街道的邻里之家饭堂早已人气十足。取餐窗口前,排队的长者队伍从屋内蜿蜒到街角。“这里每天都这么热闹。”饭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农林街辖内60岁以上的长者有1.5万余人,过去一直没有自建厨房的长者饭堂,为了回应这方面的需求,农林街想方设法解决这一民生服务短板,盘活了农林下路20号的闲置物业,并在2024年年底引入遴选运营机构,将这一空间打造为农林邻里之家饭堂。
农林邻里之家饭堂既是长者饭堂,也是社区饭堂——向所有街坊提供普惠的社区餐食服务的同时,长者则在普惠价格基础上叠加享受优惠补贴。工作人员表示:“很多长者饭堂在供餐量上一直突破不了,就是因为把长者饭堂简单地定义为‘兜底’而非‘普惠’,市区里的长者饭堂所要解决的其实不是老人温饱与否的问题,而是要做到好吃又实惠。”
想要养生,这里有山药茯苓炖排骨、百合莲子粥;想要好吃,这里也有咕噜肉、蒸肉饼……在社交平台网站上,记者发现,不少人对农林邻里之家饭堂的定义不再局限于长者饭堂,而是新的邻里服务平台。
有人觉得,既要好吃又要普惠,还要可持续经营,长者饭堂的经营一直面对一个“不可能三角”。但农林街打造的社区合伙人模式,从社区经济的维度破解了这个“三角难题”。
“你的目标不是压低成本,而是激活社区长者吃好饭的普惠消费需求,这时要关注的是能不能把饭菜质量做到普惠价格领域的天花板。”该饭堂负责人表示,“我们的米用的是成本所能承受范围内最好的,菜肉都是新鲜的,出品也很讲究,至少要过得了自己这关。”该负责人说,饭堂试营业时以每份10元的价格吸引大家前来品尝,后来正式营业恢复原价,人流却不降反升,如今每天有数百人来饭堂吃饭。
在成本上,农林邻里之家饭堂尝试了多个创新探索。一方面,饭堂与从化区、增城区农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每日清晨直供新鲜食材,同时助力销售对口特色农产品,该负责人提及:“不久前,增城迟菜心应季,可受街坊欢迎了。”另一方面,农林街邻里之家作为“羊城红骑手”暖新食堂,不仅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优惠餐饮,还与同城快递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共同让利完善老人配餐送餐供应服务,打破配餐、送餐成本高的难题。

广州桐乐大塘街社区饭堂菜品丰富多样。
长者饭堂也有“网红菜”
在距离农林邻里之家饭堂三公里的德政中路323号,也有一家经营了将近半年、颇受社区欢迎的长者饭堂——桐乐大塘街社区饭堂。
“来过这么多次,茄子豆角是一定会点的……”市民张伯伯就住在饭堂对面的拾桂坊小区。他说,自从楼下多了一家社区饭堂,自己每个星期总会过来吃两三顿,“图个方便,不用自己买菜、煮饭,中间节省了很多时间”。有意思的是,德政中路本身是美食一条街,而张伯伯却对社区饭堂情有独钟,“因为这个饭堂加上政策补贴价格够便宜,同时出品有保障,而且很稳定,每天都有几十种菜品可选择”。
“其实这就是做好长者饭堂,或者说做好社区饭堂的关键点——普惠且好吃。”桐乐(广东)健康产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春告诉记者,对于务实又精打细算的广州人而言,长者饭堂做出普惠的优质出品,才是大家的真实期待。“我们一方面引入了炒菜机器人,只要将菜品原料、调料投入其中,设定好炒菜的时间、火力等信息,就能让炒菜机器人自动工作,通过合理运用机器人节省一部分人工成本。”张春说,“另一方面,大家会研究网红菜品,试着提高出品质量。”
“现炒菜是每份6—8元,这是最受欢迎的。虽然,我们有引入炒菜机器人,但很多街坊认准人工炒菜的镬气,我们也保留了人工炒菜。”张春说,“如今饭堂凭借良好出品,不仅吸引了周边老人来就餐,也有不少学生过来‘揾食’。”老人多在一楼就餐,很快坐满,而年轻人则到二楼就餐,翻桌率在同类长者饭堂中位居前列,每到中午饭堂便人气满满。
“随着成本不断提高,我们也在思考新一轮迭代升级方向。”张春说,接下来会尝试将大众接受度高的菜品重新调整价格,更细致地划分菜品价格,对于成本高的菜品,适当上升一点价格以维持利润,“我们要不断地优化产品,吸引更多顾客来,才能持续发展下去。”此外,张春表示:“我们也计划在另一个合适的空间打造长者饭堂版茶楼。我们调研发现,其实老城区老街坊对于‘饮茶’更加青睐,长者饭堂也可以适当求变。”
目前,广州市已有数百家长者饭堂对社区其他居民开放,社区其他居民按原价就餐,不享受政府补贴,长者饭堂用其利润作为补贴资金反哺长者饭堂运营,保障长者饭堂可持续经营。

广州桐乐大塘街社区饭堂颇受欢迎。
广州市民政局
推进“大配餐”“六个一点”
为进一步推动长者饭堂实现良性循环发展,近年来,广州鼓励长者饭堂在满足社区老年人就餐需求基础上,根据实际承载能力及周边需求,逐步向周边社区其他居民开放,提供订餐、堂食、送餐服务,拓展收入来源。
如今,广州的长者饭堂通过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慈善捐一点、个人出一点、集体添一点、志愿助一点“六个一点”,建立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慈善、家庭和个人等共同推进“大配餐”的合作机制,超1300个长者饭堂覆盖了全市街道(镇)、社区(村),过去一年助餐配餐服务人数达17.02万,就餐人次超1300万。
广州将继续鼓励利用饭堂空间为居民提供早茶、家庭团餐等普惠服务,扩大服务对象覆盖面和供餐类型,增强长者饭堂自我“造血”能力。此外,加强饭堂餐食配送能力,借助社区网格系统,建立助餐送餐志愿服务队伍,补充基层助餐点服务队伍力量,组织志愿者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

广州桐乐大塘街社区饭堂因普惠且好吃吸引了周边居民前来用餐。
专家解读
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丹星
根据当地需求设计饭堂服务和运营模式
老人的需求都是个性化的,有的老人需要偶尔一两餐,有的老人需要一日三餐,有的老人需要常年提供。与此同时,各个城市、各个社区的人口结构和资源条件也是不一样的,“北京胡同和广州老城的需求不同,深圳社区和潮汕乡村的口味也迥异”,这时候需要让社会力量根据当地真实的需求去设计产品和服务,以及饭堂的规模和运营模式。
乌丹星建议,在设立长者饭堂初期,政府部门和服务机构或许可以分分工——一方面,政府能提供一些免费的场所,最大程度上减少机构的租金压力,或者出台一些短期的支持政策;另一方面,服务机构也要有一个共识,长者饭堂的长期运营要尽快实现市场化,实现自我“供血”。
对于近年来兴起的社区饭堂模式,乌丹星认为,“这或许是社区经济未来发展的一个切入口。一个成熟的社区,重要的是盘活空间,根据人口结构,激活社区公共服务市场。”
统筹/何超、麦蔼文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赞、于梦江、杨欣 实习生 何永睿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罗知锋、于梦江
视频统筹:高凯珅
视频:罗知锋、于梦江
视频剪辑:罗知锋
配音:闫琦
海报设计:谭惠兰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凤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