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 省农业农村厅驻村工作队:党旗引领产业兴 深山沟里生“金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2 09:41:00    

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贾宏博 李佳琦

阜平深山里,一面面鲜红的党旗在产业园区的机器轰鸣声与田间地头的欢声笑语中闪耀,为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省农业农村厅2016年起,在保定市阜平县三岔村驻村帮扶,工作队以党建为引领,用产业作引擎,带领昔日“一穷二白”的贫困村走出了一条“集体增收、农户致富”的双驱动之路,深山沟里生“金蛋”,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

“村子要发展,支部是核心。”省农业农村厅驻三岔村工作队队长李颖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她深知,基层党组织是引领乡村振兴的“主心骨”。自驻村以来,工作队便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为重点,推动村党支部与省农垦局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联合上党课、共商发展计、走访脱贫户…… 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将党的政策红利转化为了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保定市阜平县三岔村现代化的蛋鸡饲养园区。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贾宏博 摄

工作队协助村“两委”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20余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8名。在驻村工作队帮助下,如今的三岔村党支部成了老百姓的“主心骨”。“带着大家一块致富,威信自然就树立起来了。”村党支部书记魏国新感慨道。在强化组织建设的同时,工作队将产业帮扶作为党建工作的“试金石”,创新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牵头成立丰禄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全村110户农户以土地、资金入股,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2023年和2024年,工作队连续两年获评全县“十佳工作队”,成为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排头兵”。

走进三岔村蛋鸡养殖园区,6栋现代化鸡舍整齐排列,自动喂料、环控系统有序运转。谁能想到,这个存栏20万羽的省级标准化养殖基地,曾是工作队“借鸡下蛋”破题脱贫的起点。2019年,工作队争取到1100万元项目资金,指导合作社采用“合作社 + 农户 + 基地(企业)”模式,从引进首批蛋鸡到建成全产业链,仅用3年时间就实现了“零的突破”。

三岔村蛋鸡场生产的富硒鸡蛋。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贾宏博 摄

为破解销路难题,工作队队员们化身“推销员”,先后与北京永辉彩食鲜、香港商轮网络等企业签约,将富硒鸡蛋打入高端市场,每枚售价达2到3元;同时对接全国832扶贫平台、京东集团等渠道,年销售额超3000万元。如今,“卜卜硒”品牌声名鹊起,分红仪式上,村民们捧着现金笑逐颜开的场景,成为三岔村最温暖的记忆。

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针对蛋鸡场年电费支出超10万元、断电风险突出的问题,工作队申请20万元项目资金安装棚顶光伏和储能柜,不仅每年节约电费30%,还为集体增加了光伏收益;面对粪污处理难题,他们邀请省肉蛋鸡产业团队专家制定方案,申请50万元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资金,推动养殖废弃物变废为宝,走出了一条“养殖-粪污-种植”的绿色循环之路。

“光靠蛋鸡不够,得让村民的钱袋子多几条‘拉链’。”李颖及工作队队员们立足三岔村资源禀赋,擘画了多元产业蓝图。在山上建成生态散养场,首批绿优蛋鸡已产蛋入市,绿壳蛋单价较普通鸡蛋高出50%;与省水产研究院合作引入鲟鱼、草鱼苗,发展冷水鱼养殖,今年年底将实现首笔水产收益;规划30亩荒地种植美国大榛,预计三年挂果后每亩年产值超8000元;此外,四季暖棚、食用菌、光伏等产业同步推进,预计可为村民每年增收5000元以上。

三岔村拓展生态散养鸡产业。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贾宏博 摄

产业兴旺带来了集体经济的“活水涌流”。如今的三岔村,集体资产从2018年的不足10万元增长至目前近200万元,成为全县首个依托产业分红的脱贫村。每年年终的分红仪式上,279名村民每人能领到1000至1500元现金,更有65户脱贫户通过公益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

63岁的脱贫户李龙颤抖着翻开分红簿:2024年分红1500元,蛋鸡场务工 60000元。他由衷说道:“感谢党组织,感谢工作队,给俺安排了工作,过上了好日子。”

而在脱贫户薛玉英家中,工作队的帮扶更是改变了她一家人的命运。薛玉英的丈夫因矽肺去世,家中没了顶梁柱也没了经济收入,两个女儿还在上学。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商议后,为她安排了就业帮扶专岗,每月有300元收入;在县里的就业招聘专场上,又帮她找到一份酒店洗碗工的工作,每月收入2000元左右;同时还为她的大女儿秦丽珍申报了县人社局安排的帮扶见习岗,每月有1800元收入,一家人的生活得到了切实保障。

三岔村蛋鸡产业分红仪式现场。河北省农业农村厅 供图

另一户脱贫户张爱梅,在落实政策性帮扶措施的基础上,驻村工作队积极帮她联系小手工活,每月收入能有2000多元,实现了在家照顾老人孩子、挣钱两不误,如今生活也是有声有色。

乡村既是农业生产的空间载体,也是广大农民的生活家园。省农业农村厅驻村工作队在抓产业的同时,同步推进文化振兴与生态治理。他们协调省农民体育中心举办“冀农乐”农民乒乓球赛,争取健身器材配置,建成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挖掘村史村志,编写《三岔村记忆》,让乡愁有处可寻。此外,工作队推动实施“厕所革命”、垃圾集中处理,引导村民参与庭院美化,昔日杂乱的山村如今绿树成荫、整洁有序。

“基层工作,最重要的还得‘以柔克刚’。党员干部要让老百姓看到,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作为基层党支部,团结一致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李颖带领的工作队用行动诠释着这句话的分量。从协调资金到跑办项目,从技术培训到市场对接,他们在三岔村种下产业的种子,收获希望的果实。

三岔村积极发展水产养殖。河北省农业农村厅 供图

正如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刘飚所说,要关注脱贫村产业发展,抓好产业帮扶这一关键,为脱贫村留下一个好产业,这既是省农业农村厅的职责,也是驻村工作队的责任,驻村工作队要全力以赴、鼓足干劲、发挥优势,扎实做好驻村帮扶工作,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认可度,争做示范标杆。

李颖办公桌上的规划图标注着近期工作的红色节点:"10 月粪污项目投产""12 月水产首收 ""明年绿壳蛋扩养" ,在晨光中宛如党旗上的金色丝线,将深山沟里的产业珍珠串成项链。

"这些不是简单的项目,是要让村民捧在手里的 ' 金饭碗 '。"李颖望向远方,那里,二期蛋鸡大棚的钢架已现雏形,鲟鱼养殖区的增氧机划出同心圆,而更远处,党旗引领下的产业振兴之路,正向着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的目标,在燕赵大地铺展成永不褪色的画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