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大国礼德 家庭教育一场让学生与家长 情感觉醒的感恩教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4:52:00    

在独居老人的房间里,转账记录与未拆封的保健品静静躺着,日记本上的字迹被泪水浸湿;快递员、清洁工的辛勤付出,却少有人停下脚步道一声“谢谢”。这些画面,折射出家庭教育中感恩意识的缺失,也映照出社会情感的断层。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如何让“知恩、感恩、报恩”成为家庭教育的温暖底色?近日,顺义区教育委员会社区教育学院与通州区教育委员会社区教育学院,分别举办了家庭教育讲座。

本次讲座特别邀请到清华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家长学校研究院院长、通州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专家薛钟教授担任主讲。薛教授先后来到旺泉街道西辛北区社区和景山学校(通州校区)开展主题讲座。

薛钟教授从感恩教育和破解“初二现象”两个议题出发,分别为社区居民和初二学生家长及同学们带来精彩讲座。薛钟以学者特有的睿智和长者般的温情,将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与现代前沿教育理念进行创造性融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生动鲜活的案例,为在场的每一位家长和学生奉献了一场场启迪心灵的思想盛宴。

感恩教育:从“小爱”到“大爱”的成长阶梯

薛钟教授指出,感恩意识的培养应从小开始。6-12岁是儿童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此时若能引导孩子理解“给予”与“回报”的意义,他们未来更可能成长为有责任感、有温度的人。她援引中华传统文化中“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感恩精神,并结合现代心理学研究,强调:感恩不是简单的“说谢谢”,而是让孩子真正理解他人的付出,学会换位思考。感恩教育要超越物质回报,让孩子在情感上认同父母、师长、社会的关爱,形成正向价值观。家庭是感恩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言传身教比说教更有效。如果父母对长辈孝顺、对服务人员尊重,孩子自然耳濡目染。

破解“初二现象”:青春期如何唤醒感恩意识?

在针对初中生的教育实践中,薛教授特别关注“初二现象”——这一阶段的孩子情绪波动大、自我意识增强,容易与父母产生冲突。如何让他们在叛逆期中仍能保持感恩之心?她提出: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避免强硬说教,而是通过共情沟通让孩子体会父母的辛劳。创造感恩实践机会,如让孩子参与家务、志愿服务,亲身体验“付出”与“被需要”的快乐。强化社会联结,引导孩子关注身边人的善意,比如感谢快递员、清洁工的劳动,培养社会责任感。

真正的教育是心灵的对话,感恩教育正是其中最动人的篇章。当每个家庭都播下感恩的种子,当每个孩子都学会用温暖的目光看待世界,我们必将收获一个更有温度的社会。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用行动诠释感恩、用爱心传递温暖、用责任铸就未来。

(图/李永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