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记者 李佳子/文 何玉帅/图、视频
近期,河南气温持续偏高,5月19日,河南多地国家级气象站最高气温突破5月历史极值。
麦粒归仓之际,在高温与干旱下坚强生长起来的其他作物,也即将迎来它们的“毕业季”。5月19日,顶端新闻记者来到郑州市中牟县大孟镇湾刘村。在田地里,见证了农户们的收获。
地头新建的机井,方便灌溉
“蒜比小麦更吃水。”正在收蒜的农户李阳(化名)告诉顶端新闻记者,由于干旱,自家的大蒜和小麦从年后已浇了五次,但由于浇水充足,也能够保证收成。他认为,今年的麦子要提早半月收割。

李阳在蒜地里
李阳指着地头的机井说,多亏了去年新建的机井,现在浇水方便了许多,一亩地不到三个钟头就能让农作物喝饱水,“往年都要扯200米的管子放在地里,现在浇一亩地,算下来电费用在二十块钱左右。”

李阳家地头的灌溉机井设施
“3月份,在麦田比较旱的情况下,县里拨付了农田水利设施的专项管护资金。”5月20日,中牟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科科长王文斌介绍,针对农田灌溉机井设施排查,已展开了多次专项活动。
“我们还有‘一长两员’的管护队伍,井长、维修员、管护员,电话都在上面留着,一旦发现机器不好用了,及时联系,就会有人去解决这个问题。”王文斌说。
收获就能卖钱,交上丰收“答卷”
赵文(化名)是85后,在外务工当过建筑工人、开过网约车。2021年,他回到家中,开始在自己田地里耕耘。5月19日17时30分,赵文手中拿着菜刀,正在砍田里圆滚滚的紫甘蓝。在傍晚,三轮车上1700公斤的紫甘蓝将被送到十几公里外的万邦市场。

赵文家收获的紫甘蓝
“我家十二、三亩地,种的种类可不少,西瓜、南瓜、紫甘蓝、小麦、大蒜……但还是小麦种得多,省心。刨去成本,一亩麦子能安稳地落1000块钱。”赵大哥说,去年腊月是第一次种紫甘蓝。据顶端新闻记者了解,在价格高时,一斤紫甘蓝能卖上4块钱。
“今年基本上没下雨,反正多浇几次,蔬菜对水的需求量很大,要下功夫,隔四五天浇一次水。”赵文已经做好了下一步计划,收完紫甘蓝,接着在这块土地上种草莓。
再往湾刘村深处走,一大块平整的田地上,几十个紫红色编织袋鼓鼓囊囊地塞满了新蒜。“不用把蒜拉走,有人过来收。”顶端新闻记者看到,拿着铁犁的赵亮(化名)在田里做最后的收尾工作,他随手从袋子里掏出一枚大蒜,有一些兴奋地说:“你看这蒜头多大!”

赵亮在田里,背后是打包好的新蒜
“晒过的干蒜年年都卖三块多,能卖出去五、六千块。”赵亮说,尽管自己已经77岁,但仍然放不下这片土地。

来源:顶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