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周珊
爱美女子下巴肿痛,还长出脓孔,去医院检查发现竟是一颗被忽视的龋齿引发的牙源性面瘘。近日,医生通过根管治疗后,患处愈合。
56岁的张女士(化姓)因保养得宜比同龄人看起来年轻,但自半年前开始,她的左下巴处出现了莫名红肿疼痛,打针吃药均不见好转,后来还长出一个脓孔反复破溃流脓,令爱美的张女士无法忍受,为修复容颜,她辗转多家医院皮肤科、普通外科,甚至还去过整形外科仍迁延不愈。3月10日,她陪同朋友来到长江航运总医院·武汉脑科医院口腔科拔智齿。

女子下巴治疗前后对比
朋友治疗期间,张女士红肿的下颌引起了接诊医师黄亲的关注,她仔细查看了张女士的口腔颌面情况,发现其左下前牙唇舌向扭转,但无明显叩痛。为明确病因,张女士接受了口腔颌面部影像检查,确诊正是由于左下侧切牙慢性根尖周炎引起颏部瘘管,这才导致牙源性面瘘。
黄亲介绍,由于张女士的左下侧切牙长期龋齿疏于医治,导致龋源性病灶牙在长期慢性炎症及重力作用下,沿根尖方向持续渗透而形成了面瘘。考虑到患者不愿意拔除患牙,黄亲为张女士制定了患牙根管治疗和全身抗炎的综合医治方案。
目前经过20天的医治,张女士的口腔内黏膜已经恢复正常、颏部红肿已经消退,面瘘已经基本愈合,而且没有出现渗出、疼痛等不适。
“牙源性面瘘及时确诊是关键。”该科主任黄晓菲介绍,此类患者的患部皮肤通常呈红斑结节状或疖肿样损害、呈皱缩样、瘘口呈粟粒大小肉芽肿样,可随病程进展出现皮肤凹陷、瘘道处有脓性分泌物。早期可直接前往医院口腔专科辅助X线检查,找出致病因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避免误诊及病情反复发作。对于龋源性病灶牙导致的面瘘,病灶牙如果能保留,一定要进行规范的根管治疗,如果无法保留,一定要尽快拔除,不要姑息。通常在病灶牙处理完善后,大多数面瘘都能自行消失,如果仍不能完全消失,也可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必要的外科操作。
更多资讯,请扫码加入极目新闻口腔健康群。

(通讯员供图)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